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梅林凉帽带、围裙带编制技艺

上梅林村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北部,北枕大脑壳山,与宝安区相连,南面延伸至莲花山北麓。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街道办事处。现有面积0.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4户,1100多人。该村建村于南宋时期。由铁围门村、祠堂村、樟木头村、新屋村、西兴村、四家村、三家村、倔头村共八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大多姓黄,与下沙村为同一个先祖,即南宋时由福建、江西辗转而来的黄默堂。上梅林村因离海较远,地形以丘陵为主,村民世代以农耕为主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共有耕地面积11000亩。

  上梅林村民常年在田间劳作,因地处南粤,气候炎热,日照时间长,离不开凉帽、围裙等劳动保护用品,因此,上梅林村的妇女们大多擅长编织凉帽带及围裙带。

  凉帽带和围裙带是一种彩色织花丝织品。是以六种颜色的丝线为原料,完全用手工编织而成的。带宽1.5厘米左右,围裙带与帽带的区别主要是长度不同,围裙带长50至60厘米,帽带长60至80厘米,带子两端是彩色流苏,流苏长15厘米左右。带子的边大多是黄色及绿色的,中间织有图案,图案有红色、白色、金黄及桃红等颜色.图案的种类有菱花、梅花、三角花、小乌龟花等很多种,十分漂亮。这种手工技艺在上梅林村已传承了数百年,根据一些老人讲述的情况推测,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中母女、姐妹间的传承,也有由村中技艺高超者进行传授的。基本制作工艺如下:

  制作原料:

  6种颜色的织线:白、黄、绿、大红、桃红、金黄。

  制作工具:

  1.带翘;土香木制成,形似匕首、长约30厘米,最宽处约5厘米,往前逐渐变窄,厚约l厘米,中间厚,两边薄,前端尖,后端是手柄,长约10厘米;

  2.带筒:由一光滑的竹筒制成、长约l5厘米,直径约2厘米;

  3.条凳;

  4.布绳,长1米;

  5.剪刀。

  制作工艺及步骤:

  第-步:选取需要颜色的织线,大多以绿色、黄色为边线,以大红、桃红、金黄、白色为织线.技需要的数量配好。以两根线为一条,左右两边各以三条绿线、两条黄线为边线,中间按宽窄和图案的需要,可配置为五条、七条、九条线,为了方便描述,以下均以五条线、织红白色花为例,选线时即选取红、白色线各五条。

  第二步:将选好的各种颜色的线,包括织花边和织图案的线合在一起,按需要长度剪整齐,将线的两端连接起来打个结,变成一个线圈。

  第三步:将线圈挂在条凳的-端。编织者坐在条凳旁的小凳上,然后用布绳从线圈中穿过,再将布绳栓在编织者的腰上。就将用来编织帽带、围裙带的线圈固定在了条凳和编织者之间。

  第四步:以线圈中的线为经线,又叫织线。以两根为一条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将位置排列好。如果以绿色和黄色为带子的花边,则左边排三条绿线,然后是两条黄线,再是五条红线,又是两条黄线,最后三条绿线。将每条线都按反时针方向在带筒上缠绕一圈,这样就将每条织线的位置固定在了带筒上。每两条线之间间隔0.5厘米左右。

  第五步:将带筒上的每一条线都用一条白线栓起来,然后将白线并在一起打个结,手拿着这个结,就可以将每条线都提起来。这个结因为形似鸡冠,被称为"鸡公"。

  第六步:正式开始编织。每种不同的花色都有不同的编织口诀。用带翘按口诀分别挑起不同颜色的丝线后,一只手捏住鸡公将其余的织线提起来,然后将白色的丝线从中穿过,用带翘将其压紧。再按下/句口诀同样操作。

  第七步:当带子织到需要的长度后,最后做流苏。制做工艺是:用十多根不同颜色的织线.每根剪成30多厘米长,合在一起,在中间打一个结,用带翘的柄将结打平。将这束线从带筒附近安放进去,把结安放在正中位置。继续编织,直到将结卡紧。

  第八步:将拴在腰上的布绳解下,用剪刀把流苏剪整齐,把多余的线头剪去。凉帽带或围裙带就编织完成了。

  这种凉帽带、围领带既是日常用品,又是工艺品。它的实用价值是很明显的,它作凉帽带用,可以将凉帽固定在头上,也可以用来将凉帽挎在背上、肩上。作围祸带用时,钉上纽扣,可以将围裙固定在身上。因是手工编织,结实耐用。长短、宽窄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而定,实用价值很高。凉帽带、围裙带是一种手工编织的丝织艺术品。在带子的编织过程中,十分讲究色彩的搭配、图案的设计,编织出的成品手感光滑,色泽鲜艳,图案丰富而富于变化,具有很高的装饰性、艺术性。而不同的色彩搭配,不同的图案设计,又充分展不了不同编织者不同的性格爱好、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也带给使用者、欣赏者不同的美学享受。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这种纯手工制品,也越来越会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编织凉帽带、围裙带的民间手工技艺,还流行于福田区的石厦、沙尾、福田、水围、皇岗等多个村落,体现了福田地区的原住民对生活的热爱相对美的追求。是流行于福田区民间的一种重要手工技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