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内的农村1992年实现了城市化,农民变成了居民。11年来,这些城市化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的实践,对正在进行城市化的宝安、龙岗两区,有着借鉴意义。为此,本报记者日前分别采访了其中的几个村和部分村民。  

    位于深圳湾畔的福田区下沙村是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古老乡村,从宋代黄氏的一世祖黄默堂公开基以来,下沙的黄氏子孙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以农耕、养蚝、捕鱼为生。当改革开放的春雷惊醒了中国大地时,古老的下沙发生了巨变,世代务农的1000多村民全部洗脚上田,开始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1992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作出实现农村转城市、农民变居民的重大决策后,同年12月,该村成立了沙头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短短的11年时间,下沙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公司的总资产增长了6倍,股民光是年终分红就增加了近16倍。下沙村已经完成了社会转型,跻身现代化都市文明社区的行列。  

    300万请外国公司做超前规划  

    据公司副总经理黄松盛介绍,公司成立之前,当时的下沙村房屋破旧、村道难行,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池塘,经济实力在福田区的15个行政村中排名几乎是最后。改制时,公司的家底只有6135万元,其中流动资金也只有300万元。1993年,公司董事长黄英超在第一届董事会上就提出要高标准、高起点,合理安排工业、商业、康乐、绿化等布局  

    经董事会研究后,决定出资300多万元聘请英国联利公司做一个能经得起30年以上考验的小城区总体规划。当时许多村民想不通,将这300万分配到每个人的手中,可是一大笔钱。经过反复做工作,大家思想统一了。规划实施后,公司领导带头拆自己的祖屋,短短的一个月内就拆除了876间旧屋,清理出了4.3万平方米的土地。旧村拆除后,公司自筹资金1亿多元,按照小区总体规划进行建设,还专门划出2.5万平方米的宝贵土地,建造绿色的体育文化广场。整个下沙村从此旧貌换新颜。  

    如今,公司成立10多年来,总资产由6135万元上升到4.32亿元,资产增值了近4亿元;股民的分红收入从1992年的人均800元提高到2002年的1.5万元;人均收入也达到了5.88万元。  

    建设民俗风情游览区  

    生活的变化同样也体现在股民们思想的变化。现在富裕起来的下沙人,把孩子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把孩子送到一流的学校中,送到国外去读书,从过去全村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到如今已经出了57个大学生,还有十几个孩子在国外求学,至于自己花钱函授、进修的人就更多了,求学上进在下沙蔚然成风。  

    从以前抢建私房,到现在挤出土地建设体育文化广场,有8个运动场所、1个游泳池、多处喷泉、假山、雕饰等,植树上千株,绿地6000多平米,投资数千万元建造社区博物馆、图书馆、老人活动中心等。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已经在下沙深入人心。  

    勤劳聪明的下沙人除了发展经济,还着眼于文化建设。他们以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盆菜为龙头,加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黄默堂公墓等独特的乡俗文化,成功地将下沙村打造成深圳市的民俗风情游览区,成为外地游客深圳一日游的热点景区之一。现在每天来下沙观光的国内外游客大约有200多人,大大提高了下沙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全村人都出去开眼界  

    为了让大家开拓眼界,公司每年都安排公司管理层和部分股民、青少年、妇女有针对性地到国内大城市,甚至国外去参观学习。下沙人通过开拓眼界,跳出旧农村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深圳商报)    2003-11-0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