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位于深圳市中南部。波光粼粼的深圳河,由东向西缓缓地流淌着,在福田区的西南面汇入深圳湾。就像一条美丽的缎带,把深圳同对岸的香港连接在一起。

  福田区是深圳市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区。现有面积7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万,下辖8个街道,92个社区。改革开放前,这里隶属于宝安县,当时共有15个行政村。其先民多是宋、元、明时期由中原及福建、江西辗转迁移来的。几百年来,他们在这里耕山耘海,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文化部办公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文社图发[2004]11号)精神及省、市的有关要求,我区于2006年1月26日以福字[2006]4号文件,正式成立了福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区长杜玲同志任组长,在区文化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普查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从3月至6月,共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对我区8个街道、15个集体股份公司、近60个自然村逐个进行了地毯式普查。共整理和撰写出有关遗产项目和调查报告32篇,摄制DV录相带23盘,照片上千张及数百小时的录音资料。

  根据普查掌握的情况,我区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可以分为九类。现分类综述如下:

  一、民间文学类

  我区流传的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故事、歌谣和弹词三种。

  其中民间故事有《乌鸦传话雪冤》(沙尾)、《梁三妹的故事》(上沙)、《鸡公拜堂》(水围)、《红粉娇娥》(环庆)、《关于水围村的历史传说》(水围)、《文杰汉打虎》(岗厦)、《深圳地名故事》(上步、下梅林)、《传奇英雄黄耀庭的故事》(下沙)、《何华益的故事》(下梅林)共9篇。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流传在讲述人本村的故事。大多是用粤语讲述的,故事的内容也主要反映了历史上福田地区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自深圳特区成立后,深圳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上的深圳已难觅踪影。因此,搜集和整理这些民间故事,对于了解深圳的历史和历史上深圳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民间歌谣流传较广和较多的主要是《哭嫁歌》、《老人歌》和《四季歌》。《哭嫁歌》和《老人歌》是与婚嫁习俗和丧俗相结合的。基本上在各个村都有流行。两个系列各自又都包含了若干首歌谣。如《哭嫁歌》又包含《辞亲歌》、《上头歌》、《出阁歌》、《挂红歌》、《上轿歌》等;《老人歌》包含《哭丧歌》、《过桥歌》、《接外家歌》、《上孝歌》、《买水歌》等。而且在演唱中演唱者可以自由发挥,所以内容丰富,千变万化。《四季歌》以季节为顺序,歌咏了二十多种花鸟的各种不同形态、特征和习性,生动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主要流传于沙尾。

  弹词有《古歌六首》。其中包括《白沙访友》、《禅院追鸾》、《泪湿青衫》、《五更苦怨》、《邹娇自叹》、《执诗求合》6篇,共1691行。均为用广东方言演唱的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据说是明末清初开始在东莞、宝安一带流传,由艺人边弹边唱的。属于《木鱼歌》的一部分。其中《白沙访友》、《泪湿青衫》、《执诗求合》三首分别取材于民间故事《梁祝》、白居易长诗《琵琶行》和明代高濂的剧本《玉簪记》中潘必正、陈妙常的故事。其余三首从内容看,应是原创于南粤地区的作品。六首古歌均以抒写爱情为主题。而且都是用广东方言演唱的,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每一首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民间手工技艺

  我区民间手工技艺较为丰富,有竹编、草编、丝织、刺绣及各种食品、糕点的制作、加工和生产工具的制造等。较为完整、成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一是凉帽带、围裙带的编织技艺,二是鱼网编织技艺。

  凉帽带、围裙带是一种纯手工编织的织花丝织品。以大红、桃红、金黄、黄、绿、白6种颜色的彩色丝线为原料,经手工编织为1.5厘米左右宽、50至80厘米长,具有菱花、梅花、三角花、小乌龟花等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图案的彩色丝织带。不同的图案有不同的编织口诀。是一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手工艺品。这种手工技艺在我区的上沙、石厦、沙尾、环庆、水围、皇岗、上梅林等村都有流传。传承的方式主要是家庭中母女、姐妹间互相传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民间技艺正在逐步消失,很多口诀现在已经失传。而城市化、现代化程度越高,这种纯手工制作的物品也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鱼网编织技艺主要流传于沙嘴村。沙嘴村是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渔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村民们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鱼网编织技艺,能够在不同季节,针对不同的鱼群,用不同的织网原料和工具,编织二十多种不同规格、型号的系列鱼网。由于沙嘴村的渔业生产已经终止了二十多年,这种技艺除了50岁以上的人外,其他人基本都不会了。

  三、生产商贸习俗

  我区15个村大多以农业生产为主,只有下沙、石厦、沙嘴、沙尾、渔农村和下梅林村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产商贸习俗。分别是:下沙、石厦两村的养蚝生产习俗;沙嘴、沙尾的渔业生产习俗;渔农村基围养鱼的生产习俗和下梅林村荔枝种植生产习俗。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些生产商贸习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都逐渐终止了。

  四、消费习俗

  大盆菜宴习俗和各种糕点的加工制作是我区广为流传的消费习俗。

  大盆菜宴习俗是深圳湾一带特有的一种饮食习俗,在我区各村到香港新界都有流传,而以我区的下沙为代表。这种消费习俗又与"点灯"、祭祖、婚庆等人生礼俗和民间信仰相结合,成为人生礼俗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一项内容。大盆菜因其具有特殊的加工工艺和鲜明的历史特征、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同时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具有较大的保护价值。

  糕点制作也是流传于我区各村的一种消费习俗,又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如炒米饼、清明仔、煎堆、手粉、茶果等。这些自制糕点都很有特色,制作工艺也很精湛,不同的糕点又是配合不同的节庆活动和礼仪活动制作的,使其不仅具有食用价值、商业价值,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人生礼俗

  我区流传的人生礼俗较为完整而独具特色。从出生后行"洗手"礼,到命名仪式、满月礼到第二年元宵节的"点灯"仪式,到婚礼,直至去世后的丧礼,都有一系列特殊的礼仪。这些人生礼俗活动又与消费习俗、民间信仰、家族活动和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相联系,如婚礼中的哭嫁歌、丧礼中的老人歌,"点灯"仪式中的祖先信仰、神仙信仰及在这些人生礼俗活动中举办大盆菜宴,各种自制糕点的制作等。诞生和命名习俗、婚俗、丧俗都是重要的人生礼俗,也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类民间习俗。我区流传的人生礼俗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同时又具有相当的完整性。

  六、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我区流传最普遍、表现形式最多样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区的民间信仰主要包含祖先信仰和神仙信仰两类。

  祖先信仰主要表现为祭祖习俗。我区的原住民大多是南宋和元、明时期从中原及江西、福建等地辗转迁徙而来的。迁来之后,又基本以家族为单位建村聚居,同一个村的村民基本为同一个家族。我区下辖的15个村中,有11个村基本上都只有单一姓氏。如下沙、上沙、福田、上梅林等村为黄姓,新洲为简姓,沙嘴为欧姓,水围、皇岗为庄姓,上步、下梅林为郑姓,岗厦为文姓等。这种情况,为祭祖习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稳定、单纯的环境。

  祭祖习俗以黄氏为代表。特别是下沙黄氏宗亲祭典,从南宋时期形成以来,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形式规范,保存了许多濒临失传的传统礼仪,在海外也具有一定影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区民间的神仙信仰以杂神信仰为主。主要有对陈杨侯的信仰(下沙)、对洪圣公的信仰(沙嘴、沙尾)、对三圣的信仰(下梅林)和对龙母娘娘的信仰(上梅林)。这些信仰大多来自于神话传说,并曾经与村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密切相关,至今在群众中还有着一定的影响。

  七、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区不是很成熟,而且已经中断多年。我们搜集到的、可以归入此类的主要有《上步村龙舟赛的习俗》和《水围村抢花炮的习俗》。

  八、传统医药

  在我区的传统医药项目中,"骆氏腹诊推拿"具有较高价值。骆氏腹诊推拿起源于清同治年间。创始人是曾考取清朝武举人的骆化南。这种独特的推拿术,是运用中医腹诊理论判断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根据不同的证型以辩病论治来指导推拿手法的一种程序推拿方法。把独特的腹部诊断与推拿治疗方法密切结合起来。经过骆家四代传承人的不断发展创新,其独特的诊疗方法已经成为中国推拿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九、文化空间

  类似于北方的庙会、迎神赛会这类大型文化空间,我区《下梅林村的打醮习俗》应是比较有价值的。一是有固定时间,即每十年一次;二是有特定的场所--下梅林村广场;三是规模盛大,每次活动要延续6天时间;四是综合了多个门类的文化活动和习俗,如迎神、送神、祭祀、抬着山大王游村、举办大盆菜宴、还有舞龙、舞狮、舞麒麟及文艺演出和娱乐活动等。但是这种打醮习俗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终止了。最后一次举行的时间是1948年。现在70岁以下的人对此都知之甚少。因此,对下梅林村的打醮习俗进行保护性的搜集整理,应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通过这次普查,基本摸清了福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这次普查也起到了一个普及和宣传的作用,使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护和传承的自觉性。因时间较为仓促,这次调查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难免有所遗漏。特别是有的较有价值的项目,如这次缺失的民间音乐,据我们了解,就有新洲的"八音"和沙嘴的"渔歌",但都因传承人亡故或因病失去记忆而失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当前"文化立市"和"文化强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我们这个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城市中心区,及时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显得尤为重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