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逸事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资源福田文献福田逸事
深圳老地名故事:岗厦

岗厦:未来媲美香港太古广场   

  标准读音:Gang Xia

  行政区属:福田区

  地理位置:岗厦村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东起皇岗路,西接金田路,北至深南大道,南临滨河大道,占地37万平方米。

  地标建筑:文天祥纪念馆、岗厦牌楼 

  文氏祠堂相传700年

  岗厦村本村居民几乎全部姓文,据岗厦文氏介绍,他们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第二十六代后裔。岗厦的始祖文萃正是文天祥堂兄文天瑞的第五代子孙。

  据考证,文姓来源远自商周,有陕西文氏、河南文氏、山西文氏之分,有姬姓、姜姓、敬姓改文姓之说。文天祥先祖为汉末成都守将,至五代十国时迁徙到江西吉安一带。1278年,为了扩充军队反击元军,文天祥在家乡江西庐陵(今吉安)组织文家义军,扩充军队,组织进攻,但因寡不敌众,在江西战败转至南粤,不久文天祥在海丰不幸被俘,文家义军四处流散,其中一支就在今深圳松岗一带养伤,而后定居在那里。大约700年前,文氏子孙文萃等人来到岗厦,见到这里四面都是渔塘,土地十分肥沃,又有茂密的山林,从此定居于此,繁衍生息。岗厦文氏的始祖文萃与香港泰亨村的始祖文荫都是文天瑞第四代文垂统之子,垂统祖就葬于香港落马洲一带,每年重阳节,两地文氏都会有千余人聚集在那里祭祀祖先。

  文氏祠堂在岗厦村代代相传,文天祥被俘后写的两首诗《过零丁洋》和《正气歌》,也成为岗厦村人的传承及骄傲。

    "番薯之乡"迎来好日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岗厦村的发展很缓慢。当时岗厦村水稻种植量不太大,种植番薯却很多,被称为"番薯之乡",村民用番薯和上沙、下沙等渔民交换海鲜产品,由于种植单一和交换简单,岗厦村民的生活水准相当低下。

  上世纪50年代,岗厦村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实行分田到户,成立互助组,不久后又转成了人民公社。上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时,不少岗厦人赴港、赴海外谋生,逐渐在香港及海外定居下来。

  改革开放前岗厦村有水田2000余亩,900多名村民都以种植水稻为生,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足,全村只有100多间瓦房。为改善生活,不断有村民去香港打工,做生意、定居。这才有后来的岗厦文氏宗亲会,将同处一房的香港泰亨、深圳岗厦联结在一起。

  经济特区成立后,岗厦村大部分土地被国家征用,大约仅剩下30多万平方米土地,分楼园和河园两个片区。1992年,经历了农村城市化改造,依靠政府征收集体土地的收入,当地居民开始创办一些产业,有些家庭渐渐有了些积蓄,随着10万多外来务工人员逐渐涌入,他们开始陆续拆掉瓦房,建起新楼,并将自家的空房出租,渐渐过上了好日子。

  现代岗厦再造启动

  1992年,岗厦村属企业改制为集体股份公司,直至2003年,岗厦股份公司主要以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租赁为支柱产业。2008年年底,深圳市岗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资产达2.4亿元,比2004年总资产增长71%;2004年,公司主营收入为3200万元,2008年全年主营收入5000余万元;一级股民年终分红(税后)3.2万元/人,较2004年增长了128%。

  2008年9月24日,这是岗厦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在福田区委、区政府的主持下,岗厦股份公司与发展商在岗厦食街北共同举办集体物业拆迁仪式,掀开了和谐改造的重要一页。

  据了解,岗厦项目占地面积约22.08万平方米,改造将历时4年,总投资近90亿元,其中最高之年投资达到43亿元。如此改造规模、投资规模,在深圳城市更新改造历史上前所未有,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边际效应,以及对深圳福田中央商务区的配套带动,无疑会产生乘数效应。

  根据改造规划,"换肤"后的新岗厦将展现一幅产业高端化、人口高素质化的画卷:一批金融证券机构、跨国公司和国内总部企业及高端人才聚集,购物中心人流如织,社区配套环境优美,成为深圳最具标志性的都市综合体以及高品质的福田中央商务区配套区和活力中心。

  此外,岗厦改造也将延续和巩固其历史知名度,将文天祥纪念馆、岗厦牌楼等融合于整个片区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之中,赋予各个开放空间鲜明的文化特征,沉淀城市记忆,突显人文旅游资源。

  (深圳老地名发掘整理工作室、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文)

《深圳商报》        2011-5-18

返回
×
福田区图书馆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开放时间:
成人阅览区:09:00-21:00 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 10:00-16:00
少儿阅览区:16:00-20:00 周二闭馆; 寒暑假、周六日 09:00-20:00 ;法定节假日10:00-16:00